2023年,天长市郑集镇向阳社区在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过程中,以16个居民小组为网格,动员323户居民参与协商,短短3个月内在全市率先完成近2000亩土地平整,扩建了28面当家塘,建设实施了60座机耕桥和涵管桥。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协商共治方式得到群众充分认可,问题当场解决,群众主动迁移树木、菜园,无一人上访。这是该市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协商成功案例之一。
近年来,该市围绕创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了“1 n x”协商委员会架构。即,协商委员会主任由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凸显党建引领的作用。“n”包含村(社区)“两委”、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等7类人员。“x”指利益相关方。根据协商事项,由“1”牵头,从“n”选取人员,与“x”组建一个协商委员会。建立了“11355”协商共治机制,即一个主体、一套目录、三个层级、五个步骤和五个清单。“一个主体”即组建村级层面的协商委员会并制定组织章程和议事流程;“一套目录”即村(社区)协商共治目录库,明确村(社区)哪些内容需要协商;“三个层级”即构建镇(街道)、村(社区)和自然村(村民小组)“三级协商机制”;“五步五单”即协商事项的采集、交办、办理、结果公示、成果评议及相对应的五个清单,明确村级议事协商如何操作。
该市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采取了自治” “法治”“德治”与“的 “三治”融合模式:
在自治中充分体现了协商。通过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本地创业致富能手、老教师等乡贤、村(居)民小组、“两代表一委员”等7类人员和利益相关方作为协商主体的“1 n x”协商委员会架构充分地让群众充分参与到协商共治过程中,参与到社会事务处理中。同时,将协商治理纳入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和修订过程中,明确村规民约制定必须吸收群众参与讨论,让村规民约充分体现民意。
法治中充分引入了协商。将协商治理纳入法治示范村建设的评估体系,在村级“清单 积分”监督制约机制中,明确从清单制定到考核评价都充分吸收群众参与,特别是在“三资”管理、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公共服务等6大类、26项小微权力行使决策之前,必须通过“1 n x”协商架构模式吸收群众参与,确保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充分体现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天长“清单 积分”防治小微腐败入选农业农村部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德治中充分运用了协商。在信用村、文明示范户评选中既定性、又定量,将信用与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利率相挂钩,信用考评结果群众说了算,真正体现大家评、大家议。被评定为aaa级、aa级、a级的信用户,可分别获得最高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贷款额度,利率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20%、30%、40%。
但农村社区治理工作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有:
参与主体不够全面。当前农村常住人口发生了显著变化,辖区内民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农村内部有需求的新协商主体不断产生,形成了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环境多变、诉求分化等现象。
议事内容不够丰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视野不再拘泥于“家长里短”,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治理。在协商议事过程中,还存在民意吸纳范围窄、监督评议效力弱等问题,在凝聚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协商方式不够多元。新时代农村治理格局已发生变化,情况更加复杂,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协商议事提供了便利。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有的议事方式仍以面对面为主,部分群众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家乡的治理还不够紧密。
为此建议:
以“政治引领”为抓手,推进“组织 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党建 治理”。发动党建资源参与社会治理。加强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定激励措施,发挥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干等“五老”乡贤的带动和协调作用,从上至下将群众深入串联起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协商,表达利益诉求。积极推进“政协 治理”。发挥政协组织和委员优势,特别是委员中的企业代表、新型经营主体代表在熟悉的领域,更能发挥自身专长,广泛征集界别群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积极参与协商,切实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两商”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中心 治理”。加快市、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加强市镇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完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制度,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
以“小微权力清单”为抓手,推进“监督 治理”有效衔接。进一步调整优化议事内容,营造更加主动、开放、包容的基层治理格局。在日常协商议事过程中,除法律法规明确必须依法履行议事程序的事项外,可指导相关镇村延伸拓展议事范围,以小微权力清单形式明确各村(社区)协商目录。进一步扩展议题提出路径,可允许10名以上村民(居民)以利益相关方的形式联名提出议题,交由基层党组织受理和审查,重点将农村环卫保洁、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整治、四好农村路等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协商范围,实现由“政府让我们议事”向“我们想要议事” 转变。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互联网 治理”示范引领。充分利用好“网格化智慧平台”,结合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线上 线下”的协调联动,结合本地特色,力争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品牌。搭建多元沟通互联通道。学习公安部门警民议事群的做法,利用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手段引导群众线上全面参与乡村治理,实现“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的乡村协商治理模式。持续整合村级网格,做到多部门间多网格合一。在“就亲、就近、就便”原则下,整合村民(居民)联合自治和志愿组织,利用“微组织”强化“微服务”,协助完成区域“微自治”活动,有效凝聚群众力量参与治理。
(天长市政协委员 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