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各镇地名的由来
濉溪各镇地名的由来,或来源于河流,或来源于姓氏,或来源于事件典故。这些地名是文化的积淀,是历史的印记,是地理的写照,更是濉溪人民对美好生活、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祈求和祝福。
濉溪镇
濉溪县与濉溪镇同名,地名来历亦相同。濉溪位于溪河入濉河之口,据说古时此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时此处为一处农村集市,至清代随着商业的繁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城镇,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政府与镇政府的共同所在地。可见,濉溪是因濉河、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
刘桥镇
刘桥镇,镇名来自于桥名。刘桥从前叫刘武桥,是溪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那时人们傍水而居,到河对岸都是靠划船,出行很不方便。有一位叫刘武的石匠看到乡亲们出行困难,就开始给大家义务修桥。可是,桥修到一半,刘武生病去世了。这时,另一位也叫刘武的青年石匠看到没有修完的桥,接着修建起来。终于有一天,桥建好了,两岸人家都很高兴。从那以后,大家出门方便了,也都很感激这两位叫刘武的石匠。为了纪念这两位修桥人,就把居住的村子叫刘武桥村,后来改叫刘桥。刘桥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
百善镇
百善镇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东魏武定五年(547)时,在此地设置了白掸(shàn)县。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古迹》记载百善集“盖即白掸之讹”,隋大业初年(605),白掸县被撤销并入临涣县。后取吉利语,白掸更名为“百善集”。另有一种说法则是与善人、善事有关。据传,当地有100个善人曾建一个“百善堂”后得名百善。关于百善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在百善集北面沿着古运河的走向是古驿道,驿道旁设驿站。驿站边有对搭着凉棚卖茶水的夫妇,每遇到过路的穷苦人喝茶都不收钱。人们被这对夫妇的善举感动,就把这对夫妇叫做善人。后来渐渐有人把家搬到驿道的两侧,逐渐形成了村落。为了纪念这对善良的夫妇,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百善集。
临涣镇
临涣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原名铚城。春秋战国时期是宋国的边陲。秦统一六国后,在临涣设铚城县。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攻取的第一座城池就是铚。临涣之名首次出现是在南北朝时的梁朝。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年至527年,普通是普天之下大通之意)的公元521年,梁收复了北魏所占的铚城故地,并设临涣郡。郡名为临涣者,因郡临近涣水(即今浍河)而取名。从此临涣之名沿用至今。
南坪镇
南坪镇,坪本义为平坦之地,南坪者以宿州南部坪地而名。
韩村镇
韩村镇,韩姓人在此地摆摊卖茶,人称“韩店子”,后称韩村。
五沟镇
五沟镇,镇内沟河很多,有浍河、澥河、淝河的水系。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因为沟渠淤塞,人们常常遭受内涝。为了活命,大家开挖了青沟、燕翅沟、兴龙沟、胡沟、张沟来排水。水疏通后,渐渐地在五条沟之间形成了一个集市,叫做“五沟集”。
孙疃镇
孙疃镇“疃”是“屯、村庄”的意思。据传此地因元朝时一位孙姓武官先居而名孙疃集,后镇名来自于集名。关于孙疃的来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孙疃区志》记载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军打下滁州,进而兵困南京。守护南京的元朝将领脱脱料想南京难以守住,就派手下的武官孙乐护送其子女回故乡大青山避难。孙乐带着脱脱的子女偷偷逃出南京,越瓜州渡口,换上汉族人的服装,假扮商人,坐船顺着大运河逆流而上。船快到淮阴时,就命令艄公掉转船头向西行进,进入洪泽湖后,又从五河口进入浍河。他本想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藏起来,没想到,船到浍河中游,脱脱之子溺水而亡。孙乐后来和脱脱之女结为夫妻,在浍水北面找了一片开阔的滩地,就是现在孙疃集的浍河北岸,搭起3间草棚,以开饭店为生。3年后搬到浍河南岸建起了瓦房,后来慢慢形成集市。因为孙姓先在这里定居,所以就叫孙疃集。
铁佛镇
铁佛镇之名源于一座铁质大佛。铁佛镇里原来有一座唐代古寺,古寺的1尊是用铁铸成的。因此,寺庙叫铁佛寺,铁佛寺南面的村庄叫铁佛村。
双堆集镇
双堆集镇,因境内两座土堆而得名。境内两个土堆名为尖古堆、平谷。两个土堆相距3华里,镇南边的土堆有30多米高,叫尖谷堆。西边的土堆有20多米高,顶部平坦开阔,叫平谷堆。
四铺镇
清朝初年,清政府从宿州沿着睢阳古道,向西每隔十里就设置一个驿站递铺,专门用来传递官府文书。该地因距离宿州西四十里而得名“西四铺”,简称四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