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具有重要的意义。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除了当朝帝王会率文武百官设坛设“迎秋”习俗外,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啃秋瓜”“晒秋”等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夏暑渐行渐远,初秋温柔浪漫。我国古代诗人纷纷以立秋入诗,迎接诗意秋天!如南宋诗人刘翰《立秋》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是说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突然间起风了,秋风习习,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睡眠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表达了诗人的恋秋情怀。与刘翰同代诗人方岳在《立秋》中,也写出了秋天里满满的诗意。唐代诗人刘言史《立秋》道: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从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消去,秋风阵阵而起。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秋之韵味,早已在诗人心间流淌。一叶惊秋,正是这首诗最好的表达。从此以后,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秋风渐起而惊动人心。云天越加澄明美丽,木叶声中又是一年秋来到。多彩的秋天,就像这首美丽的诗歌,让人心旷神怡,充满期待。
秋来,要防秋燥。煮点冰糖雪梨水,熬点银耳羹,或者就泡上一壶清茶。食物能调节心情,更能调节身体。季节之秋,有着它的特点。而我们,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工作顺利,才是人生好秋之境界。
立秋,“立”是开始,亦是初心;“秋”是成熟,更是收获。立秋,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季节,它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力量,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与美好。
立秋,是时间的标志,也是季节的转折。在这个时刻,让我们放下夏天的热忱,拥抱秋天的宁静。让我们收获过去的努力,迎接未来的希望。立秋,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让我们在这个季节里绽放自己的无限精彩!
(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