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大地,这是一年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古人认为小暑时节还不是一年之中最热时,因而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尚未达到极致。农谚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是盛夏的开始,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此时高温多雨潮湿。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季节。
我国古代小暑节气有三候,即一候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时节,我国古代诗人纷纷写诗吟诗表达乐观的心声。如唐代诗人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是说温热的夏风突然来到,原来它是追随着小暑的脚步而来。竹林被风吹动的声音预示着即将落下的大雨,山色昏暗得仿佛已经响起惊雷。由于夏季的雨水颇多,门窗和庭院台阶都长满了幽幽青苔。苍鹰感受到阴雨天气,忙着练习搏击长空,而蟋蟀在田野上则感受到肃杀之气。整首诗没有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只是细致描绘了小暑时节具有特点的景物,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消暑》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消暑诗。小暑到来,意味着夏天真正热起来了。暑气蒸腾,万物浮躁。想在浮尘的喧嚣里,辟得一处清凉,需要拥有一颗闲适之心。诗人白居易的消暑方式,正是靠端坐心静来完成的。只有当一个人静下来,才会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感受到身体的运行。金代诗人庞铸《喜夏》一诗则表现了诗人闲适悠然的态度。
小暑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沿袭各种各样的节气习俗。主要有三伏贴敷、食新、晒书晾衣等。三伏贴敷,“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农历六月为长夏,是万物一年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候,人体的代谢能力也在此时达到顶峰,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增高,故中医有三伏贴敷的调养法。食新,旧时有小暑“食新”迎丰收的习俗。小暑过后,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还可以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搭配新上市的蔬菜。晒书晾衣,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衣服。六月六多在小暑前后,为一年中气温最高,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旧时,家家户户会选择在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书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但不管是哪种习俗,都蕴含着对丰收、祖先、家庭和健康的祈愿。
小暑时节,初伏也悄然而至。每年的初伏总是追着小暑的脚步而来,循着小暑的气息而来,把小暑带给大地的热情再次升温。
用一个“小”字命名的夏天,已让人们对暑天心生敬畏。小暑,其实不小,再经过十五天的千磨万击,就会长大,就会迎来季节的沸点。
小暑,象征着炎热与躁动,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激情。让我们在这个时刻,放下一切烦恼与忧虑,尽情享受夏日的美好和喜悦!
(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