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政协建议:
优化国土空间绿化格局拓展增绿空间
“十三五”以来,我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林长制改革为总牵引,全面深化林业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林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全省共完成造林771.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77.8万亩、封山育林293.6万亩,均超额完成规划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30.22%,省级森林城市达到71个、森林城镇达到744个、森林村庄达到5971个。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造林空间日趋狭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过多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持续推进,大规模的开展造林绿化,全省国土绿化空间拓展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出台了严格保护耕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我省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工作,强调坚持科学造林绿化,明令禁止违规占用耕地植树造林。
面对新阶段林业发展的要求,必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优化国土空间绿化格局,积极拓展增绿空间。
1.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布局绿化空间。坚持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作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为国土绿化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2.向四旁四边拓展空间。持续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向农村和城镇的“四旁”(宅旁、路旁、水旁、村旁)“四边”(道路河流两边、城镇村庄周边、单位周边、景区周边)深挖潜力,拓展绿化空间,提升绿化质量,推动身边增绿,推进城乡共美,不断改善全省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3.向田间地头拓展空间。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坚持“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的原则,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粮食生产区域进一步完善提升现有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功能,严格按照《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实现“田成方、林成网”,促进农业、林业双赢发展。
4.向生态廊道拓展空间。全面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四条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对廊道两侧各15公里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坡荒地进行植树造林,对两岸废弃的码头、厂矿和沿线的滑坡山体、裸露地块实施复绿,实现宜林还林、应绿尽绿,并同步开展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沿线的城镇、乡村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和湿地进行有效保护修复,形成连续完整、功能完备、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景观优美的生态廊道。
5.科学绿化,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造育结合、量质并重的原则,走科学、节俭、生态的绿化发展之路。采取多林种、多树种、多品种造林模式,大力推广发展乡土树种。推进城乡绿化融合发展,加强森林城市(镇)、森林村庄建设, 加大森林抚育、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力度,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提升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6.加大投入,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各级林长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部门参与绿化积极性,形成合力,抓好部门绿化和系统绿化,协同推进全省国土绿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国土绿化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林业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7.加强管理,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严格履行林长职责,坚持党委领导,健全完善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草原等资源目标责任,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林地规划管控,推进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林地空间数据的精准落地和上图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审查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全面落实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规模,积极引导节约集约使用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