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政协建议:
皖北平原绿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皖北平原地区是实施造林绿化的主阵地,宿州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石质荒山攻坚、农田林网建设、“百村万树”村庄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为皖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宿州市林业发展对皖北地区平原绿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宿州市平原绿化现状
宿州市地处皖北平原,因地制宜建设平原防护林网,基本形成了林路相依、林水相依、林湖相依、林田相依的平原森林网络。自2018年林长制改革启动以来,围绕建设林长制四大示范区、十项工程、二个示范先行区,深化三大体系,建立“五个一”服务平台,以林长制改革为引领,全市平原绿化和林业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了森林长廊、石质山绿化、水源涵养林、薄壳山核桃扶贫林建设等70多项工程,新增造林80.5万亩以上,其中成片造林58.5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470.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31%。全市形成森林长廊纵横交会、农田林网阡陌铺展、城镇绿岛星罗棋布、宜居乡村苍翠葱郁的新格局。目前我市建成1个国家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市(萧县、埇桥区、砀山县和泗县)、50个省级森林城镇、278个省级森林村庄、4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3个国家森林乡村。
宿州市平原绿化的主要特点:
一是农村杨树林带林网发达,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得杨树占据广大农村、路渠林网、农田林网,丰富的杨木资源使得埇桥区荣获“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二是酥梨黄桃经果林规模集中,砀山县拥有“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生态果园”,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梨都”称号。萧县打造“中国最大桃苗基地”,延伸经果林产业链,拉动森林旅游康养。三是薄壳山核桃扶贫村渐见成效,全市有4万余亩薄壳山核桃扶贫林基地,部分扶贫林已进入成熟期,丰富的木本油料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林业支撑。四是石质山攻坚绿化成效显著,全市50万余亩石质山已有六成攻坚绿化完成,基本实现应绿尽绿。五是重点态廊道树种丰富,国道、省道等道路沿线建成多功能化、多样化、乔木化、乡土化的林苗两用林。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宿州市林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完备的国土绿化格局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平原防护林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林带不齐、林相不整、林龄老化的残缺林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森林长廊建设不均衡,国道、省道等道路沿线建设标准较高,偏远地区及行政区域交界处林网空档较多,缺棵断带现象较多;三是森林资源比例失调,杨树纯林比例较高,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水平有待提高;四是乡村树种结构不合理,过于园林景观化,优良乡土树种比例下降,树种多样性缺失,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新形势。
三、工作建议
1.高水平建设平原防护林网。以宿州市为例,埇桥区启动高标准农田林网提升示范先行区建设,以期逐步完善高标准平原绿化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建立农田林网科学更新机制,按照林带长宽不减、标准不降,主栽高大、乡土、用材树种的原则,以高大速生阔叶用材树为栽培主导树种,可适量配植彩叶、开花、结果、榨油等能提高经济效益的树种。着力建设集生态防护、木材培育、乡村景观于一体,多功能、复层次、小网格、结构稳的农田防护林网。
2.高标准建设森林长廊。进一步深化把森林长廊建设向纵深延伸。以道路、河渠绿化为主线,道路、河渠、林地、城镇、村庄等融为一体,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设点、片、网、带相互联结,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长廊,提高国土绿化的整体水平。
3.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有序更新采伐吐絮杨,积极引导雄性杨树繁育推广。建立、完善和落实“一林一策”制度,因地制宜开展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按照实际情况,给予技术指导,鼓励和监督造林主体补植更新、调整树种,优化配植。同时,注意保护乡村原生森林植被,禁止未经批准进行“一刀切”式皆伐。
4.提高乡村绿化水平。乡村绿化应遵循乡村森林化、村庄生态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树种多样化的建设原则。做好以雄性杨树为主的乡土树种更新补植工作,统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往。优化树种林种结构,丰富树种多样性,把槐树、榆树、楸树等珍贵的乡土树种保护好,留住村庄的乡土气息,引导薄壳山核桃等经济苗木推广种植,增加贫困群众增收途径,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