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挂帅”是以开放性创新人才、竞争性创新环境和聚合性创新方式为价值维度的机制设计,为重大项目科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提供了新动能。得益于“揭榜挂帅”机制的有效运转和创新成效,安徽制造业产业链薄弱环节“硬起来”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起来”了,战新产业发展也“快起来”了。
我省自2019年开始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聚力攻关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难题,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但纵观我省各地实践,在实施“揭榜挂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关键技术识别不够精准。在发榜之前准备阶段,对本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前景、技术难点掌握不够充分,发榜项目未能真正做到聚焦产业发展难点。
配套遴选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需求的凝练,对项目初选、评审、决策不够规范,责任落实有待强化、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科技研发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揭榜挂帅”制度唯成果兑奖,揭榜方在开始阶段面临揭榜失败、预研成本高等风险。
各方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结榜”“奖榜”激励制度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权、规模化产出等深度合作有待持续加强。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关键技术识别,确保“设榜”有的放矢。在不偏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搭建省、市关键技术需求库。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优化征集方式,组织专家提前接入,加强常态化主动上门摸排,帮助企业凝练生产需求、提出技术问题。要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拥有广泛企业信息的渠道优势,就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行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入调研,畅通渠道让一线企业在榜单项目设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深挖海关数据和商贸流通数据,找出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等,分析其应用范围,明确行业缺失、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
二是完善遴选标准规范,做到“张榜”规范高效。制定不同层面上榜标准,省级层面要把“发展需求紧迫、未来影响深远、市场贡献度大、变革牵引力强”作为上榜标准;市、县层面在编制榜单过程中,要把解决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和“卡脖子”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科技部门要组织专家对标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业标准、行业标准,清晰设定榜单规则、界定可量化目标要求,基于企业痛点提出科研攻关技术需求和设计技术指标,使发榜项目更符合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需求。创新榜单征集和遴选制度,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加强项目入库筛选,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出库管理。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参与榜单制定过程把关,做好政策宣传和项目填报指导,利用现代评价法加强审查,通过大数据技术杜绝重复立项。
三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攻榜”强大合力。突破“单一揭榜”和“赛马并行”二元机制,灵活运用平行竞争机制,引入多主体协同攻关,开展多路径创新探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揭榜方组建创新联合体。科学设计利益补偿机制,对成功概率较大的项目预研工作给予一定研发费用支持;明确免责范围、认定模式,对于“出师未捷”者,经专家评议符合客观实际、勤勉尽责情形的,应予以免责。建立动态的成果评价机制和最终验收机制,采用“盲审”“网审”等非面对面、非实名制的方式,严格审查攻关成果与揭榜任务、揭榜方案之间的匹配与差异,科学评价揭榜方突破性创新能力。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现实阻碍因素和项目研究进展酌情调整时间限制和任务要求,根据中期检查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四是强化利益深度联结,扩大“结榜”后续效应。优化利益共享机制设计,以“揭榜挂帅”项目为依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政产学研用金”联合体。建立人才、技术、项目、平台四位一体的“揭榜挂帅”模式,鼓励挂帅者及其团队通过技术联盟等方式深度嵌入本地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联动本地人才计划、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等,加深加固产业需求与人才引进的绑定关系,发挥“结榜”后续合作效应,打造科技、产业领军人才,助力我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致公党安庆市委会张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