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一年的贾玲,用一部电影,给所有喜爱她的影迷,送来新年大礼——一个崭新的贾玲。
电影《热辣滚烫》,龙年正月初一上映,票房初露贺岁档冠军之势。
电影讲的是一个胖胖的宅女,如何通过自强不息,在不断磨炼中寻找自我,实现了拳击手的梦想。
影片的真正吸睛点是贾玲本身——不可思议地减重100斤!影片宣发之前,贾玲写过一封给影迷的信,透露了一些“消失”的原因,但“真相”人们一直在猜侧,毕竟只是见到预告片中最后出现的女拳击手侧影镜头,体格的确薄了许多。可庐山真面目究竟怎样?种下了谜题。
网上开始有了质疑声,主要有三种:一是觉得一年减100斤,这样的减速不科学;二是用减肥这事来做噱头,并不高明;三是惋惜“消失了半个贾玲”,她还会那么可爱吗?
2月10日,影片上映。网上也随后出现了各种电影拍摄花絮,以及瘦身后的贾玲接受采访的片段视频。
贾玲直面镜头,真的瘦了100斤,没有唬人。而且有数据记录、专人指导、科学瘦身,每月减8到10斤,循序渐进。这种质疑声不攻自破。
当主持人问她担不担心观众会接受不了“消失了半个贾玲”,贾玲说,担心过,但只是停留了一小会,马上就过去了。
她坦言,拍这部电影是为了表达“如何寻找自我、学会爱自己”的。可是,网上对此褒贬不一,一些人直指贾玲为了戏,先增重40斤,再减100斤。也有人说她是瘦了,但也显老了,不可爱了。
不得不说,贾玲这次是冒了风险的。她是公众人物,又是以“颠覆性”的形象来完成艺术创作。难度先不说,她一定考虑过作品出来,以及自己以“消失的她”来呈现另一个自己时,可能造成网络争议有多“热闹”。
这一次,她确实变得成熟了。当我们还没从《王牌对王牌》里胖乎乎可爱至极的贾玲身上挪开记忆时,她已经完全抽身做回“更好”的自己。只是我们需要时间倾听她、读懂她,或重新认识她。她也需要时间来匹配与观众的适应度。
网上有个评论说:当人们还在讨论她的胖瘦是否讨喜时,她的灵魂已经翻山越岭。
我们谈论减肥,就不能只谈论减肥。不得不说,对于这件事,有时,我们活在遐想里;有时,我们又活在半途而废中;有时,我们郑重其事立下小目标又很轻意地放弃;有时,我们在豪言壮语中也能清醒认识到自己会言行不一;有时,我们高估自己,又怕丢了面子,兜兜转转中内耗了精力;有时,我们从无数的“开始后”,打回到原形;有时,我们尽力而为又收获甚微……
有时,我们是被自己打垮的。贾玲的备忘录里写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万不要责怪自己。
减肥这条路上,多少人前赴后继,成功上岸的人却寥寥可数。最近,有朋友发微信说,他180天减了20斤又200克。可想贾玲这一年来每天记录日体重量精准到克,绝不是虚言。“对自己狠点”,是朋友发来的感叹。而贾玲说:尽力就好,别责怪自己。我觉得还是贾玲说的更往人心里去吧。
但,减肥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从贾玲回到贾玲,纯粹意义上,是她个人的成长和蜕变。而由她和她的作品延伸出来的,除了励志的成分外,更多的会延申到艺术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人生观。
有人认为她先增重再减重就是在为自己的电影炒作,强调“体重”这个事,加上之前扑朔迷离的预告“剪影”,悬疑感被拉得满满的,所有的议论焦点都在“新贾玲”的神秘盖头里。等电影上映后,故事简单、缺少创新的艺术手法被诟病,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但更多的人还是在为贾玲叫好,欣赏她的意志力,赞美她的变身,觉得她的坚持不仅成就了一部作品,也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且她脱胎换骨的蜕变就是美的体现、品格的释放。
电影拍得好不好,自然有影评家去评判。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是想反驳众多杂音里比较刺耳的那一类:说国外的一些演员或增重或暴瘦“自毁形象”塑造角色,从来不会当作影片宣发的噱头。
其中一点我承认,他们为艺术献身令人肃然起敬。但贾玲这次不一样。你看到的国外影人用自虐式的减肥达到角色要求,无论是做法、形象和画面感都不算太健康,严重地说是自损身体,也许接近了角色也创造了艺术高度,但赢了口碑却并没有产生艺术之外更为积极的社会效应。
贾玲的这次自我突破,是积极的,释放出正面效应,为什么不能作为“宣发”亮点呢?
她是自律的,自我革命式的励志;她是健康的,不单单只是减重,还拼搏出健硕的体格;她是长远的,培养了良好的身体管理习惯;她是偶像的,原来的贾玲可爱,现在呈现线条感的贾玲,可爱里又多了优雅、从容和自信。
她更是贾玲的,这一年的消失付出了太多代价,可她一个决定,完成了“戏如人生”的真人版,造就另一个想要的更好的自己。
(撰稿:费英凡)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