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培育乡村“新农人” 让“新农人”真正成为“兴农人”-凯发k8手机版

聚力培育乡村“新农人” 让“新农人”真正成为“兴农人”
来源:龚传胜 2024-07-13 17:12:49 责编:曹昱 王悦

“新农人”包括“农二代”“农三代”、村干部、转业复员军人、下乡返乡创业人员、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科技小院研究生、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下派干部和农技人员等,他们具备“懂农业”的知识与技能,有“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感基础,是农业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与转化等“全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

目前,农村特别是脱贫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以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农村人口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农”的实践需要培育“新农人”,这就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鼓励支持在城市里积累了经验、技术和资金的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到2025年,将超过1500万人。

我们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乡村人才振兴激励政策,在农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才能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扎根农村的优秀大学生流得出,激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一、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流得动”等乡村相关人才政策。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农人”队伍。让返乡创业者有自豪感,给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政治上的荣誉,让务农成为有体面的职业,确保乡村本土人才回得来、留得住。

1.以制度形式把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下派干部等固定下来,保障“下得去”。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增加其工作的荣誉感。让大学生村官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2.设立“新农人”农业项目,让现有乡土人才“留得住”。现在的“新农人”特别是基层农技协骨干力量,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内容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相关,也很接地气,是一支重要的乡村振兴力量,通过项目实施,能够发挥出“新农人”在农村科学技术普及、产业发展和农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专长。

3.把大学生村官等在农村做出成绩的人才作为县乡机关后备干部,让农村人才“流得动”。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向农村输血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在广大农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学生村官,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从探索实践中走出的大学生村官,对县乡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探索“新农人”培养方式、模式。农业农村部启动“头雁”项目,中国农大与腾讯公司启动“乡村ceo”计划,安徽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农业农村部与安徽联合培育青年农场主,浙江成立农艺师学院,这些有益探索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国家和地方设立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新农人”培训,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升“新农人”科技创新转化能力。鼓励综合性公益农业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作用,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运行机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重要支撑,同时将人才培养平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各地通过新型研发机构专家团队与“新农人”联合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让他们在实施项目中逐步成长,“新农人”的科技创新意识、水平得到提高,带动小农户发展产业的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安徽省政协委员 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 龚传胜)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