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问题
近年来,我省抢抓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机遇,优化提升汽车产业结构,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集群。其中,合肥和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坚持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产业集聚不断加快,产业优势较为明显。
以合肥和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为支撑,我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在全国占一席之地,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销规模仍需提升。随着新势力造车的崛起,我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在产业规模、产品销量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竞争力有待加强。二是产业链薄弱环节明显。产业链集聚企业中关键零部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数量不多。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在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新一代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软件与车规级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研发有待突破。汽车雷达和视觉处理、智能座舱、v2x通信、高精度地图及定位、高算力平台等技术攻关和应用仍需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充换电设施不足已明显制约了我省新能源汽车消费。集感知、通信、计算等能力于一体的城市级智慧化道路基础设施环境亟待提升改善。四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进展较慢。合肥市已于2020年出台《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确立牌照发放流程与号段分配原则,划定了包河区长达4.4公里的测试道路,芜湖市相关工作尚未启动。
二、建议
一是提升技术研发整合能力。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汇聚创新资源,加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支持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加快推进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的生态圈和产业链。推动我省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中心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和产业孵化平台建设。
二是打造芯片和软件研发产业链。芯片既是智能网联汽车硬件架构中各关键节点的核心组成部件,又承担着打通软件和硬件的关键任务,是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升级的关键支撑。但目前汽车芯片严重依赖于国外供应商,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卡脖子”技术难关。安徽省要抓住此次芯片荒的机遇,省发改委牵头,合肥、芜湖分工协作,大力引入芯片产业链与制作技术,实现芯片国产化。细化汽车软件产业链的突破方向、发展目标、具体举措,在企业扶持政策、优秀人才引进、发展配套完善、应用场景推广等方面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保障。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组织,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开发产业体系,促进重点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强化人才强企发展战略,推动奇瑞、江淮等重点企业与重点高校,联合培养行业紧缺人才。加快创新团队引进,争取部省项目资金配套。
四是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应用。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集中式充换电站、公用充电桩网络体系,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服务便利的充换电网络,健全完善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推进高度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在接驳公交、物流、环卫清扫等特定行业,以及矿区、园区、景区、机场、火车站、港口、停车场等特定区域商业化示范应用。芜湖市要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加快启动芜湖市智能网联道路测试基地项目建设,助力无人驾驶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推动产业标准化。
五是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链长制作用,围绕产业链,产研双向发力,精准高质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合肥、芜湖要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壮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六是发挥政策撬动作用。设立安徽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建设专项基金,规模不低于100亿元,支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有关先进制造业、智能汽车领域的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扶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的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工程。完善优化现有支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度,着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省政协委员 卢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