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议公报发布。
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安徽,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历来就有着改革创新的基因。新时代以来,安徽牢记嘱托,奋力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读公报、话改革。
今天,一起关注安徽的改革探索。从锐意攻坚中汲取前行动力,从改革实践中汇聚行动共识。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安徽探索:
安徽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呈现“66789”特征:2023年,安徽民营经济贡献了60.7%的gdp、59.5%的税收、74.1%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2.8%的企业数量。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落地。2023年,全省国资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万亿元、利润总额1060亿元,分别增长10.3%、8.2%。其中,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利润总额727亿元,均居全国第七;净资产收益率5.5%,居全国第三。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投资536.5亿元、增长33.2%。
“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安徽探索:
安徽一直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锐意探索,更好发挥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加速催化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向“货架”,点亮“科技树”、形成“产业林”。
促进科技成果早日转化,安徽提出了“沿途下蛋”机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建造运行和前沿科学研究过程中衍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成果,实施“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落地——产业化”,推动原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近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梳理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成果近180项,转化落地成果44项,催生中科离子、中科太赫兹、中科光栅等企业22家。
为有效解决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安徽在全省106家单位全面推广中国科大“赋权 转让 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本实现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相关做法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在全国多所高校复制推广。
实施人才兴皖工程,统筹实施战略帅才引进、江淮英才培养等计划,创新实施海外人才“安巢”项目,推进高校毕业生留皖、万名博士后聚江淮等行动。2023年,全省人才总量1272万余人,连续6年实现净流入、年均增长9%。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安徽正在努力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安徽探索:
安徽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始终坚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制度改革,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安徽把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作为农村改革“一号任务”,成为整省试点省份之一。
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承包农户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391万亩。
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安排财政扶持资金54亿元,扶持9233个村发展集体经济。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动群众以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等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去年全省4836个村开展集体收益分红,分红金额达到10.8亿元。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总面积2.5亿亩次。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截至去年底,全省家庭农场数量超30万个,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农民合作社数量超11万个,居全国第四位。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安徽探索: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历史重任。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大片区,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芜湖片区创新开展“告知承诺制”食品生产许可改革,得益于这一模式,区内企业库迪咖啡项目报批审核由改革前的“受理、审查、材料复核、报批”等8个环节压缩为3个环节,提前两个月实现了投产,并在投产后第一个月产值就达到了1200万元。
今年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两项案例入选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累计形成20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安徽把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与沪苏浙携手,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体制创新,纵深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7 3”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运营,深化开展上海与六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提质升级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围“请进来”。成立徽商总会,举办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连续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投资安徽行、“海客圆桌会”。精心组织“徽动全球”出海行动。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1.6%,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超3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0.1%。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500家;皖企“走出去”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增长35.9%。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徽探索:
安徽坚持“小切口、大文章”,统筹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安徽建立“民声呼应”平台体系,着力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并在一“呼”一“应”中溯根源、建制度、改彻底,努力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民声呼应”类载体共刊载群众反映诉求5.17万个,直接推动解决5.08万个。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县级医院为龙头,联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覆盖组建125个医疗卫生集团,实行县乡村一体管理,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83%。
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就医“减负”。安徽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年节约采购资金12.52亿元,有力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深度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
为人民谋利、为民生解忧,安徽人民正真真切切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与红利。
(文:王弘毅 图:陈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