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徽文化、非遗民歌、地方戏曲如庐剧、黄梅戏等,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记录与保存,确保文化根脉得以延续。”1月19日,省政协委员、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田雅丽谈到当天上午的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时,有感而发。
全面加强安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是推动安徽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田雅丽一直投身于这项事业,将近10年都在从事安徽非遗民歌的采集、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同时也是省级科研平台“安徽大学安徽传统民歌传承基地”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安徽民歌与高校关联互动创新发展研究》、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专业评估引领下特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以安徽民歌为例》等科研、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了著作《徽音传天下--安徽民歌研究与歌曲编配艺术》,出版了音像《唱响安徽民歌》《徽音传天下》,发表《皖西民歌中的红色文化研究》《徽文化视角下的徽州民歌研究》等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安徽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田雅丽一直思考的方向。
她建议,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抢救性地挖掘与整理,系统梳理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强化传承体系建设,加大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扶持力度,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物质条件和传承渠道,鼓励师徒传承、院校教育等多种传承方式,培养新一代传统文化接班人。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贴近当代人的需求与审美,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发展空间。要加强宣传普及与教育引导,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安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事关我省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田雅丽看来,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金珊珊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