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非凡之成就,必源之于平凡的日日渐近;有耀眼之光芒,必源之于微光的点滴积累。”这是古代名贤大家人生奋斗经验的深刻体悟。对此,我国古代神话《愚公移山》有着最生动、最形象地诠释。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时期神话寓言集《列子·汤问》。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率领子孙,不是望峰息心,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其中既体现了不忘初心的使命意识,又昭示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实干精神。
“愚公精神”对国人有着巨大无比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无论是抗战时期徐悲鸿先生创作的油画《愚公移山》,还是新世纪流行歌曲《愚公移山》,无不是对民族精气神的弘扬、是对国士英雄壮举的讴歌。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至少讲了三次。特别是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再次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强大精神动力的助推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取得骄人的业绩,涌现一批时传祥、张秉贵、王进喜、杨善洲、廖俊波、沈浩、刘双燕、黄文秀以及塞罕坝人等当代“愚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更加需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2016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号召:“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
“愚公移山”从混沌的远古流传下来,激励了一代代国人发奋作为;从毛泽东到新一代党的集体领导,悠悠岁月,一脉相承。愚公移山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奋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阻拦我们前进的这山、那山,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坚定信心,弘扬“愚公”之志,摒弃“智叟”之思,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守初心、担使命、开新局。
(作者:杨杰 铜陵市铜官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