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凯发k8手机版

科技助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
来源:民盟安徽省委会 2024-07-22 17:28:45 责编:周晓东 朱媛

建立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发布制度,每年在全省征集粮食生产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优化科研项目结构,加大粮食作物栽培类项目投入力度,全覆盖我省大面积主推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开展农田地力提升技术和先进配套农业技术等集成示范。

我省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动粮食产能持续增强,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但科技在我省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跟跑型、一般性成果较多,重大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较少。创新主体间协同不够,多为单打独斗、单兵作战,未形成创新合力。粮食作物种子“多、乱、杂”,主导品种不突出。农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生产规模小、机械装备科技含量低。

二是良种良法配套的潜能尚需挖掘。随着我省主粮作物品种审定数量大幅上升,科研立项重育种轻栽培,一些主推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真正实现良法配套的品种极少。2022年我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但配套栽培新技术应用不足,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潜力远未挖掘出来。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有待提升。我省科技特派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且激励机制缺乏,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呈现“三减、一高、二低”趋势(机构数量减少、推广人员减少、在编在岗人员减少,高龄化,低学历、低职称),人才断层明显、后备力量不足。目前农业科技服务的实施主体是体制内力量,企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少。

四是高标准农田的科技赋能不足。我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024.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2.4%。但普遍重水利和道路工程等“硬件”建设,轻农业措施及农技推广等“软件”建设,农田地力提升技术尤其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作物先进栽培技术等“软件”推广应用薄弱。

为此,建议: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借鉴江苏经验,建立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发布制度,每年在全省征集粮食生产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在加强主粮作物良种攻关的同时,启动主粮作物丰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协作攻关。加快推进适用于皖北平原的大中型智能农机装备、适用于皖南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等的研发和生产,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

二是拓宽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途径。采取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科研项目结构,加大粮食作物栽培类项目投入力度,全覆盖我省大面积主推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促进“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物化,如省农科院与农业科技企业联合研发的小麦新型复式播种机与小麦新型保持性专用肥,有效解决了我省小麦播种整地质量提高难、规范化播种和科学施肥技术到位难的问题。

三是构建多元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方式,坚持双向对接、择优选派,实现“订单式”需求对接和“菜单式”服务供给精准匹配。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如对优秀科技特派员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干部任用等方面予以优先。加大骨干技术人才培养,鼓励省内高校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后备力量。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服务功能,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主体,通过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土地保姆”“技术托管”等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四是强化高标准农田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农田地力提升技术和先进配套农业技术等集成示范,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效果评价,大力推进“国企 村集体合作社 高素质农民”的垦地合作大托管模式。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强化农业科技措施,提升土壤质量、配套先进栽培技术,突出“四新”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更好发挥高标准农田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

(民盟安徽省委会)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