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化“土特产”品牌建设-凯发k8手机版

科技强化“土特产”品牌建设
来源:龚传胜 2023-06-28 15:08:12 责编:毛学农 郑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安徽地跨南北,生态多样,资源丰富,全省各地盛产很多老百姓喜欢的“土特产”,可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妈妈的味道”处处留香。为满足长三角1.5亿人“胃”的需求,安徽省启动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如何让“土特产”产品在长三角地区卖上好价钱?这就需要科技为名特优农产品创造黄金价值链提供支持,为“土特产”品牌建设作背书。

我们在黟县抓“五黑”产业实践表明,利用科技成果讲好“五黑”产品故事,对当地“土特产”品牌打造和价值提升有很大帮助,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一、科技赋能“土特产”,擦亮黟县“五黑”名片。

重品质,助力“土特产”产品升级。建立黑粮、黑茶核心示范区,香榧资源圃基地,黑鸡、黑猪保种场等,推广实用的“四新”成果,农户种植黑玉米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生猪养殖兽药投入品减少15元/头。综合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力量,牵头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重点服务36个行政村、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已形成“市场 龙头企业 合作社(基地) 农户”规模生产经营,形成基地建设、社会化服务、产品加工、品牌销售、农旅结合、金融帮扶等全产业链式经营的精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

重宣传,擦亮“土特产”地方品牌。为擦亮农产品品牌,重点围绕地方特色资源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培育壮大了“黟品五黑”“黟山”等系列“五黑”农产品品牌,相关产品在长三角区域深受市场消费者青睐。注重媒体宣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推介,“五黑”农产品名声在外。

重融合,推动“土特产”“接二连三”。改良传统农产品加工工艺,研发黄山黑鸡自加热老鸡汤等预制菜产品,实现产业链延伸;帮助编制“黟路田园”景观提升规划方案,美化旅游线路,促进三产融合。通过产业、文化、生态的交互融合,构建了“‘五黑’特色农林产业、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功能体系,为皖南山区农林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与样板。

二、聚焦“土特产”突破点,深化品牌打造。

突出安全优质金色名片,打响安徽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方式,实现高端农产品金色价值。为此,我们做好“土特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推动全省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未来“土特产”品牌化发展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一)打牢“土特产”三产基础。

产业基础要突破。稳一产。加强“土特产”产业原材料生产,为长三角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丰富人民餐桌内容和饮食文化,特别要为预制菜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材料基地。强二产。瞄准便捷健康的预制菜,推动传统徽菜“厨房革命”,加速徽菜预制菜产业发展。尽快建立标准化的原料基地和集中配送中心,提升预制菜企业冷链仓储能力。促融合。将“土特产”产品的一、二产成果与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结合,探索“特色饮食 古村落 新民宿”模式,实现产业相互融合促进。

(二)制定生产加工技术标准。

产品标准化生产要突破。推进绿色生产,加快新品种创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环境控制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解决传统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问题,做好鲜活农产品基地的生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加强品牌创建和市场拓展。

产品品牌要突破。深入挖掘有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的“土特产”,向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推进“土特产”走向新零售,与团餐、团购、特色定制合作共融,进入新领域;借助“互联网 ”优势,开辟新市场;创新连锁经营模式,加快品牌升级,增强竞争力,促进旅游美食繁荣发展等。

(四)出台产业指导意见和产业扶持政策。

政策上要突破。“土特产”发展政策扶持较少,要认真落实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安徽省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支持“土特产”产业指导意见,将“土特产”的发展纳入“十四五”城乡发展整体规划中,加大对“土特产”产业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适当降低或减免“土特产”产业相关税费,设立扶持“土特产”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探索制定“土特产”产业银行贷款利息补贴政策。

龚传胜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