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近年在非遗美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而言,地方剧种缺乏精准的文化定位,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基本固定为“2 x”模式(一场经典折子戏加一场讲座,加一次创新活动),且美育内容开发不足,深度有待挖掘,难以形成当代受众共鸣。如何依托丰富的美育资源,构建扎根新时代的美育大格局,是当前我省应当把握的机遇与挑战。
建议如下:
一、就自身特色设立美育目标,进行精准文化定位。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探讨与其它剧种(如昆曲、京剧等)的差异,避免雷同模式,从民间性、乡野趣味、历史记忆价值等角度挖掘安徽地域特色,积极探讨符合新时代美育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二、搭建人文连接,构建当代对话空间。戏曲类非遗具有双重身份,一是文化遗产,一是讲故事的载体,因此可尝试展开“元戏剧”模式,联合人文学者与戏曲艺术家进行内容设计,探索戏剧发生史,结合乡村文化仪式,从宏观角度将传统地方戏曲与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相整合,探讨戏外戏等多样美育形式,引导受众参与。
三、引入数字化技术,开发新型美育形式。在线上建立地方戏曲数字博物馆,搭建公共服务窗口。在凯发k8手机版的线下活动中,合理运用vr、ai等信息交互技术,开发虚拟场景式戏剧空间,探索沉浸式美育体验。
四、探索跨界合作,实现创新美育传播。联合高校人文艺术院所,探讨地方戏曲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提取蕴含生命力的美学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展开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设计文化ip,对接媒体,传播地方戏曲公共形象,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促进全社会美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张悦 九三学社社员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